【编者按: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扎实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启动“四化协同”教师教学发展跃升行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持续注入动能。现特别推出“西南大学教学骨干教师成长记”专栏,持续聚焦深耕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分享他们在教学创新实践中的成长收获与蜕变经验,希望为全校教师提供可借鉴、可实践的教学思路。期待更多教师主动关注教学创新、投身教学改革,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提升教学能力。专栏后续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敬请全校师生关注。】
以生为本守初心,数智赋能育新人
2011年,我怀揣着对地理教育的满腔热忱,在西南大学开启了从教生涯。作为高校地理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然地理学承载着理解认知地球环境、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貌演化、地质作用等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其探索自然、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站在讲台的第一天,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准则:教学要跟着时代对地理学的需求走、围着学生的发展转。十五载春秋流转,我始终以“育人者”与“探索者”的双重身份,在地理教学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力求每一堂课、每一次指导,都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课堂耕新:让地理知识跟着时代“活”起来
地理学科的“知行合一”特质,决定了要让课堂知识紧跟时代前沿,也要让实践技能匹配行业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追新、融新”为常态,让知识、技能紧跟学科前沿、国家战略,我养成了每日梳理学术期刊推送的最新成果、筛选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前沿研究的习惯,生怕错过能为课堂注入“鲜活生命力”的机会。例如,近期《Science》期刊上刊登了一篇关于河流地貌(单河道与多河道成因)的研究论文,以其创新方法与颠覆性认知,让我看到衔接前沿与教学的契机,于是我一边梳理逻辑,一边思考:如何把如此专业的内容,转化成学生能听懂,还能感兴趣的案例?最后,我将其中的核心观点与课程中的“河流地貌演化”深度融合,将研究发现拆成“问题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让晦涩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可探究、可思辨的教学内容。同时,我坚持将自身野外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从重庆金佛山喀斯特桌山地貌到嘉陵江畔温泉的形成机制研究,这些 “一手素材” 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学“从野外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质,更引导他们思考地理研究如何服务国家生态保护、资源勘探需求,逐步树立地理学子的使命感。
技能筑基:让野外生存课成为学生的“底气课”
考虑到地理学科的野外研究属性,野外生存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我又基于多年野外考察积累的经验,主动申请开设野外生存这门选修课,构建“安全预判—应急处理—专业实操”的课程体系:涵盖野外方位确认、自然灾害预防、野生动物防范、绳索技术等专业技能,全方位匹配地理研学的岗位需求。
课程实操中,绳索技术训练最具挑战性,起初学生面对高空下降会感到紧张和害怕,于是我先讲解绳索承重原理与保护机制,再示范标准动作,最后一对一指导调整姿势,当看到他们最后自信地完成动作并露出胜利的微笑时,我明白这门课不仅传授了技能,更培养了孩子们直面困难的勇气。
这门课程的价值也得到广泛认可:2020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 “爆款课程”,2024年教学模式获《光明日报》报道,它的成功印证了高校特色实践课程不仅是连接“课堂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桥梁,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教学革新:构建“知识+成长”双赋能的育人模式
为适配新时代学生学习习惯与成长需求,我同步推进教学模式革新与师生情感联结建立。一方面我深耕混合式教学,在过去五年建成覆盖地理核心知识点的慕课平台,通过线上预习任务布置、学习进度追踪与答题数据分析,精准定位 “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知识薄弱点,让线下课堂聚焦深度拆解与互动探究;尤其在“10分钟模拟未来课堂”环节,引导学生以“准教师”身份自主备课、授课,从知识点梳理到互动设计全程主导,不仅帮助学生突破讲台怯场障碍、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更推动其从“被动听课”转向“主动建构知识”,实现教学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深层转型。另一方面,我始终以“育人先育心”为准则,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家乡地貌、旅行风光等,既激活课堂氛围、找准认知切入点,也拉近师生距离;课余则敞开交流渠道,既充当解答自然地理综合知识、科研项目设计、教学比赛技巧的“学术引路人”,也是倾听职业规划困惑、缓解成长焦虑的“忠实陪伴者”。
近三年,依托这一育人模式,我有3组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多人次在全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地理教研成果评比、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中获奖,真正实现了知识传递与成长赋能的双重落地。
AI赋能:探索智慧教学新可能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吹响号角,我开始积极探索AI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力求构建“精准化、个性化”的智慧育人新路径。从2019年使用学堂在线雨课堂智慧化教学工具,到2022年建成地貌学慕课,再到2024年建成AI课程,我始终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智慧化元素。尤其是已建成的地貌学AI课程,构建了“学情画像—差异教学—个性发展”的教学闭环:知识图谱功能清晰呈现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知识点掌握情况;作业分析、考试分析系统精准定位短板,例如某学生在“洋底地貌”上反复出错,我通过AI生成的诊断报告,为其定制“理论梳理+案例拆解”的个性化辅导方案,最终帮助他攻克难点。尽管目前我在AI教学应用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我始终坚信:技术是服务育人的工具,唯有将AI与地理学科特色、学生成长需求深度结合,才能真正释放智慧教育的价值,为地理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港岛研修:拓宽地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视野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与学校组织的香港教学研修项目,本想学习智能教学实操技巧,却意外收获了一场“教育理念的升级”。我亲眼见证 AI 技术与智能制造、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让我跳出课堂教学的局限,站在“技术—产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地理教育。我想,未来的地理教学,不仅要对接学科前沿,更要衔接国家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战略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直接服务于地区发展与行业实践。
归来后,我重新规划课程内容,计划将“地貌数据AI分析”“地貌制约下的区域发展模拟”等真实场景引入课堂,推动教学从 “知识传授”向“能力培育、价值引领”深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