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风采> 正文
“西南大学教学骨干教师成长记”第四期:地理科学学院杨平恒
发布时间:2025-09-23 15:1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扎实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启动“四化协同”教师教学发展跃升行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持续注入动能。现特别推出“西南大学教学骨干教师成长记”专栏,持续聚焦深耕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分享他们在教学创新实践中的成长收获与蜕变经验,希望为全校教师提供可借鉴、可实践的教学思路。期待更多教师主动关注教学创新、投身教学改革,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提升教学能力。专栏后续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敬请全校师生关注。】

以生为本守初心,数智赋能育新人


2011年,我怀揣着对地理教育的满腔热忱,西南大学开启了从教生涯。作为高校地理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然地理学承载着理解认知地球环境、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貌演化、地质作用等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其探索自然、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站在讲台的第一天,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准则:教学要跟着时代对地理学的需求走、围着学生的发展转。十五载春秋流转我始终以育人者探索者的双重身份,在地理教学的沃土上深耕细作,力求每一堂课、每一次指导,都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铺路石

课堂耕新:让地理知识跟着时代“活”起来

地理学科的知行合一特质,决定了要让课堂知识紧跟时代前沿,也要让实践技能匹配行业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追新、融新为常态,知识、技能紧跟学科前沿、国家战略,我养成了每日梳理学术期刊推送的最新成果筛选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前沿研究的习惯,生怕错过能为课堂注入鲜活生命力机会例如,近期Science》期刊上刊登了一篇关于河流地貌(单河道与多河道成因)的研究论文,以其创新方法与颠覆性认知,让我看到衔接前沿与教学的契机于是我一边梳理逻辑,一边思考:如何把如此专业的内容,转化成学生能听懂,还能感兴趣的案例?最后我将其中的核心观点与课程中的河流地貌演化深度融合,将研究发现拆成问题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让晦涩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可探究、可思辨的教学内容。同时,我坚持将自身野外科研成果引入课堂,从重庆金佛山喀斯特桌山地貌到嘉陵江畔温泉的形成机制研究,这些 一手素材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学从野外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特质,更引导他们思考地理研究如何服务国家生态保护、资源勘探需求,逐步树立地理学子的使命感。

技能筑基:让野外生存课成为学生的“底气课”

考虑到地理学科的野外研究属性,野外生存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素养,我又基于多年野外考察积累的经验,主动申请开设野外生存这门选修课,构建安全预判应急处理专业实操的课程体系:涵盖野外方位确认自然灾害预防、野生动物防范绳索技术等专业技能,全方位匹配地理研学的岗位需求。

    课程实操中,绳索技术训练最具挑战性,起初学生面对高空下降会感到紧张和害怕于是我先讲解绳索承重原理与保护机制,再示范标准动作,最后一对一指导调整姿势,当看到他们最后自信地完成动作并露出胜利的微笑时,我明白这门课不仅传授了技能,更培养了孩子们直面困难的勇气。

这门课程的价值也得到广泛认可:2020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 爆款课程2024年教学模式获《光明日报》报道,它的成功印证了高校特色实践课程不仅是连接课堂学习行业需求的桥梁,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教学革新:构建知识+成长双赋能的育人模式

为适配新时代学生学习习惯与成长需求,我同步推进教学模式革新与师生情感联结建立。一方面深耕混合式教学,过去五年建成覆盖地理核心知识点的慕课平台,通过线上预习任务布置、学习进度追踪与答题数据分析,精准定位 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知识薄弱点,让线下课堂聚焦深度拆解与互动探究;尤其在“10分钟模拟未来课堂环节,引导学生以准教师身份自主备课、授课,从知识点梳理到互动设计全程主导,不仅帮助学生突破讲台怯场障碍、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更推动其从被动听课转向主动建构知识,实现教学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深层转型。另一方面,我始终以育人先育心为准则,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家乡地貌、旅行风光等,既激活课堂氛围、找准认知切入点,也拉近师生距离;课余则敞开交流渠道,既充当解答自然地理综合知识、科研项目设计、教学比赛技巧的学术引路人,也是倾听职业规划困惑、缓解成长焦虑的忠实陪伴者

    近三年,依托这一育人模式我有3组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多人次在全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地理教研成果评比、研学课程设计大赛中获奖,真正实现了知识传递与成长赋能的双重落地。

AI赋能:探索智慧教学新可能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吹响号角,我开始积极探索AI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力求构建精准化、个性化的智慧育人新路径。2019年使用学堂在线雨课堂智慧化教学工具,到2022建成地貌学慕课,再到2024年建成AI课程,我始终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智慧化元素。尤其是已建成的地貌学AI课程,构建了“学情画像—差异教学—个性发展”的教学闭环:知识图谱功能清晰呈现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知识点掌握情况;作业分析、考试分析系统精准定位短板,例如某学生在“洋底地貌”上反复出错,我通过AI生成的诊断报告,为其定制“理论梳理+案例拆解”的个性化辅导方案,最终帮助他攻克难点。尽管目前我在AI教学应用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我始终坚信:技术是服务育人的工具,唯有将AI与地理学科特色、学生成长需求深度结合,才能真正释放智慧教育的价值,为地理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港岛研修:拓宽地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视野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与学校组织的香港教学研修项目,本想学习智能教学实操技巧,却意外收获了一场“教育理念的升级”。我亲眼见 AI 技术与智能制造、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让我跳出课堂教学的局限,站在“技术—产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地理教育。我想,未来的地理教学,不仅要对接学科前沿,更要衔接国家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战略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直接服务于地区发展与行业实践。

归来后,我重新规划课程内容,计划将数据AI分析”“地貌制约下的区域发展模拟等真实场景引入课堂,推动教学 知识传授能力培育、价值引领深度转型。

守育人初心,赴地理教育新征程

我们深知,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点燃对地理科学的好奇,点燃探索自然、服务国家的热情,点燃成长为时代新人的动力。未来,我将继续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构建更完善的个性化教学体系,推动自身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生态设计者”转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卓越地理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