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风采> 正文
“西南大学教学骨干教师成长记”第三期:法学院杨攀
发布时间:2025-09-17 15:3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扎实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启动“四化协同”教师教学发展跃升行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持续注入动能。现特别推出“西南大学教学骨干教师成长记”专栏,持续聚焦深耕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分享他们在教学创新实践中的成长收获与蜕变经验,希望为全校教师提供可借鉴、可实践的教学思路。期待更多教师主动关注教学创新、投身教学改革,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提升教学能力。专栏后续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敬请全校师生关注】

以生为锚,在数字化浪潮中探寻法学教学新路径

2008 站上法学讲台,我很快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学生 等靠要思想重,缺乏主动探究意识,专业能力难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升那时候就暗下决心:得打破 老师讲、学生听的老套路,增加学习挑战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2013 中国慕课元年之际,我便自发搞起 学生慕课混合式教学一头扎进了教改里踏上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数字化探索之路。

一、深耕教学:从混合式教学改革到数字化体系构建

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期,我带着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初心大胆尝试为破解学生认同度、参与度不高这一问题,通过自主研习课程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相关专著、主动学习数字化教学工具,逐步探索出三条关键路径

一是精准捕捉学生需求常态化开展匿名教学问卷调查,既消除学生表达顾虑,又积累真实有效的教学数据,为教改优化提供依据。

二是推动师生协同参与,搭建线上师生协作平台,邀请学生全程参与教改方案的研讨与打磨,确保教学设计贴合学生学习实际

三是完善数据化评价机制,依托教学平台和课程QQ群,实现成绩反馈及时、透明,以客观数据引导学生真诚投入学习,避免形式化应付。

经过十余年持续实践,我构建起 目标知识环节资源成绩调查六维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框架,并于 2014 年起先后创办 研学课堂”“杨攀1008” 两个公众号:前者作为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锻炼专业表达能力的数字化平台,后者则成为分享数字化教学经验、促进同行交流的重要窗口。

这份坚持亦收获了多方认可:经济法和合同法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4 篇教学研究论文发表于 CSSCI 期刊。但相较于这些荣誉,更令我欣慰的是毕业生反馈 ——“当年习得的自主学习方法,至今仍在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无疑是对教学工作最珍贵的肯定。

二、数智赋能:在实践与实战中明晰技术融合方向

随着 AI 技术兴起,如何避免 技术替代思考成为教学新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借助 AI 完成作业课程论文,而人文社科类课程对内容原创性的鉴别难度较大面对这一问题,有人说应该禁止使用AI,但我觉得 堵不如疏,得搞出 既要用 AI 提效,又不钝化学生思维的平衡术。于是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第一步是 凝聚AI应用共识 AI 应用能力纳入课程目标体系,通过 QQ 群分享、课堂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AI在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系统指导学术性AI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二步是“重构教学设计逻辑”:今年暑期,经与学生多次研讨,决定对原有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重构 —— 以 “提出问题” 作为学习起点,引导学生围绕自身疑问开展线上学习,借助AI检索资料但需自主鉴别信息真伪,再通过课堂讨论、互评反思等环节验证AI提供思路的合理性。我始终向学生强调,实践与思考的过程才是构建专业能力的核心;

第三步是 “给 AI 立规矩”,法学讲究规范,20242月我率先制定了《课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规则》,根据合同法、经济法教学实际,先后更新至3。通过明确AI使用规范,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有效鉴别和规范标识AI生成内容,逐步形成协同联动的教学新形态

2025年初,便开始积极参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的AI 赋能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系统的培训让我了解 前沿技术,更坚定 “AI 是助手而非主角的核心认知。

参加学校首届 AI 赋能教学创新大赛之后,“问题驱动+ AI拓展”课堂流程的反复打磨,到“发问质量+ AI应用”评价标准的持续优化,每一次方案迭代都让我对“技术服务于教学本质”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前沿探寻:在跨界视野中激发数字化教学新动能

今年8月,我随学校暑期骨干教师研修团赴香港交流。在与香港各大高校、科技企业代表的交流中,我被AI技术研发的速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深深震撼,其在法律数据分析、合同智能审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让我意识到法学数字化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法学数字化教学不应局限于工具层面的应用,更需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基于此,我确立下一阶段的目标方向:将真实的法律场景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行业前沿案例与实践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结语:AI 时代,真诚是不变的 “教学密码”

面对迭代迅速的人工智能浪潮,高校教师与其焦虑 是否会被技术替代,不如聚焦 如何与技术协同共进我始终坚信,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工具,不变的是以生为本的教学初心。真正的数字化教学并非技术的形式化堆砌,而是以更智慧、更贴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赋能学生全面成长。

未来还想继续 折腾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潜心育人为根本,将法学课堂打造为培养思辨能力的 练兵场;我将以持续的探索与实践,践行高校教师的育人使命,书写AI时代法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