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扎实推进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启动“四化协同”教师教学发展跃升行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持续注入动能。现特别推出“西南大学教学骨干教师成长记”专栏,持续聚焦深耕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分享他们在教学创新实践中的成长收获与蜕变经验,希望为全校教师提供可借鉴、可实践的教学思路。期待更多教师主动关注教学创新、投身教学改革,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提升教学能力。专栏后续精彩内容将持续更新,敬请全校师生关注】
砥志笃行,“五智”育人: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课程的革新迭代之路
一、成长有迹,智新课堂:破局 “沉睡课堂”,点亮学生求知之光
2017 年,我首次站上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课的讲台,眼前的场景却有点让人揪心:台下学生一个个眉头紧锁,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我当下便意识到,即便教材经典,若教学模式僵化,也难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革,已是必然。
于是,课题组果断打破传统教学框架,重构课程逻辑:将庞杂的知识体系 “模块化” 拆分,把艰深的理论 “碎片化” 拆解,再用逻辑线索将零散知识点 “串联化” 整合,并配套制作60余个微视频,构建 “课前预习引导、课中自学答疑、课后巩固自测” 的学习闭环。沉闷的课堂坚冰终于被逐步打破,学生眼中重新燃起专注与求知的光芒。2020年,课程迎来重要突破,其中的经典案例从专业教室 “走” 出,化身全校通识选修课,选课系统开启仅3分钟便爆满;同年,课程高阶模块面向研究生开设跨平台选修课,此后连续五年居学院 “人气课程” 榜首。至此,“本科—通识—研究生” 三级课程立体生态正式贯通。
八年深耕间,课程迭代至17期,4800余名学生在此汲取知识,云端点击量累计超740万次,我愈发坚信:每一次对教学细节的坚持,都将汇聚成推动课堂变革的力量;每一次课堂焕新的尝试,都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温暖的印记。
二、以学为本,智构课堂:让知识可感、能力可见
而当课堂面临课情复杂、学情多样、教情受限的三重困局时,我始终以 “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为核心追问,一边重构课程内容,一边调整教学模式,就是想把原本抽象的统计原理变得直观、便于理解,把学生潜在的数据分析、实验设计能力,转化为能看得见、能落地的真实本领。
知识模块化:我将课程内容拆解为60个“知识积木”,沿“基础理论—核心方法—高阶应用”三级台阶重组,构建出一条可递进、可回溯的学习链。学生像搭积木般按需组合,教师则精准聚焦重点和难点,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成功打破“一刀切”的教学局限。
案例情境化:实验课告别统一进度、被动跟随的“齐步走”模式,化身15~20分钟微案例实战,全程电脑实操,AI实时相伴。过程数据秒级抓取,成果报告一键生成。依循“案例导入→理论透视→实战操作→成果路演”四步法,每一次鼠标点击都指向一个可展示的作品,实现“知识—能力—成果”的闭环。
思政图谱化:创新“课程思政三融合”模式——内容上,每章嵌入专属案例(如袁隆平的科学精神);目标上,联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的有机统一;图谱上,绘制“思政元素—章节内容—育人目标”三维逻辑链,让育人路径清晰可视,确保价值引领不跑偏、不缺位。
三、数智引航,智辅课堂:以混合式教学破解教与学的 “效率困境”
在探索智慧教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它的核心并非 “线上 + 线下”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数字化工具为纽带,打通“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的全链条,既解决“课情复杂、学情多样”的痛点,也实现教师“减负”、学生“增效”的双向目标。
在课前自学环节,我摒弃“将教材内容搬上网”的粗放模式,围绕学生“看得懂、学得会、能提问”来设计资源:将基础知识点拆解为“概念解析、公式推导、软件实操”三类微资源,每段视频控制在5~8分钟。以“频率分布图的绘制”为例,我会通过学习通的推送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重点与难点,学生可自主观看频率分布图原理及实操的微课视频,并完成预习测验,系统自动抓取“视频观看时长、测验正确率、模块完成进度”等学习行为数据,生成可视化学习热力图,如同“教学导航仪”一般让教师提前掌握学生的知识盲区,避免“从头讲起”的低效线下课堂。
我将课中分为线上2学时+线下2学时,在线上学习中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实操演练,我则在后台实时监测学习进度与测验结果,及时发现并引导存在困难的学生,同时利用班级空间进行实时答疑与互动,营造“线上陪伴式学习”;线下课堂则完全聚焦“解决问题、深化能力”。针对线上统计的高频疑问,我会组织主题讨论或研讨沙龙,让学生充分运用前端所学设计试验方案、用软件分析数据,我会在指导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再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重建学习信心。
线下课堂结束后,课后知识巩固与学习反馈也绝不能含糊,我通过课程专属智能体及时给学生推送“针对性复习包”,对课堂掌握较好的学生,推送“拓展案例”,对知识掌握欠缺的学生,推送“错题重练+难点精讲”资源;教师则能通过平台持续跟踪学习效果,为下一次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这套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以来,课程的基础内容实现线上“一次性打包”,不仅有效提升教师精力及教学效率,学生也从 “被动听”变成“主动问”,实现了“教得精准、学得主动”,让数智化成为连接教与学的温暖桥梁。
四、工具赋能,智慧课堂:AI为教学插上翅膀
在推动智慧课堂建设的过程中,我始终以 “服务教与学、贴近师生需求” 为核心,让 AI 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它润物细无声般融入教学细节,既为师生减负,更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围绕 “教、学、练、评、管” 教学全场景,我积极搭建AI赋能的智慧教学体系,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核心需求。
智能助教:为教学创新 “释放时间”。以往备课中,整理教学资源、设计平行试卷等重复性工作往往占用大量精力。现在借助教师端智能体,一键导入教材、PPT、视频脚本即可构建专属教学资源库,30秒内便能生成 A/B 两套试卷及完整教案框架,将教师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我将节省的时间更多投入到教学创新中,如打磨一个更贴合行业实际的实验案例,优化一版更具互动性的课件,充分聚焦 “如何教得更好”,为课堂质量提升注入更多可能。
智能助学:做自主学习的 “可靠伙伴”。过去学生常遇到有问题无法及时获得准确解答的情况,现在通过绑定微信公众号的学生端智能体,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学习“帮手”。当学生深夜梳理实验报告时卡在数据计算,它会分步拆解标准差求解逻辑;当复习时遗忘假设检验步骤,它会推送定制化复习资源并搭配例题解析。这种 “随时可问、不怕重复” 的支持模式,消解了学生提问的顾虑,让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答,为他们增添了 “踏实感”,也有效降低了对难点知识的畏难情绪。
AI + 融合创新:让抽象知识 “具象化落地”。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更让原本晦涩的统计知识变得可感可知:讲解正态分布时,“AI+HTML”生成的交互动画,允许学生拖动参数调整曲线形态,让抽象规律在动态演示中一目了然;开展田间试验设计教学时,“AI+3D 建模”构建的虚拟场景,让学生无需实地参与,也能亲手调整小区布局、模拟土壤差异,在“动手试错”中深化对试验设计原理的理解。此外,“AI+VBA”实现实验数据自动化处理,“AI+ima 知识库”提供即时可查的案例资源,这些创新形式让知识传递更高效,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五、足迹为真,智启课堂:荣誉背后,是脚印铺就的星辰大海
八年的坚持,终于让“五智”育人模式在时光中开花结果:2020年我的课程获评重庆市高校线上一流课程,2021年入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5年获西南大学首届AI赋能教学创新大赛理科组三等奖,并走进香港高校、企业交流研学,这些收获是对 “教育无捷径,唯在躬行” 的最好印证。
我始终坚信,课堂的价值从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分数的衡量,更在于为学生埋下自主探索的种子,留下可追溯的成长印记。当最后一页课件轻轻合上,我们交出的不是冰冷的成绩单,而是一份能为学生未来导航的 “成长海图”——学生带着自我驱动的引擎启程,我们回归育人最辽阔的沃土,在三尺讲台继续打磨课程、探索新径。下一段育人新征程,已然在晨曦中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