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正文
关于开展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3-28 11:3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各学院(部):

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经研究,学校决定开展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原则

1.坚守政治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资源建设,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2.坚持价值引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根铸魂,培养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3.坚持精品打造

国家级、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及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优秀经典教材为建设重点,打造多元化优质教学资源。

4.坚持特色创新

突出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鼓励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引领全国学科和专业发展。

5.坚持需求导向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重点支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以及新兴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等覆盖的专业开展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

二、建设类型及要求

 1.课程

1)建设类型

 ①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人工智能通识课是面向非专业或专业入门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知识理念,培养认知、应用能力与AI思维的课程。此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框架,帮助他们掌握AI核心技术,理解AI的伦理与社会影响,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内容应涵盖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实践案例、综合素养与伦理等多领域应用。鼓励各校开发配套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材,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此类课程以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为主课程建设完成后应在各类智慧教育平台开放共享。

拟面向全校遴选4门课程开展建设。

②人工智能赋能课程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拟培育建设一批基于本校课程建设基础和学科专业优势的AI+学科基础课、AI+专业核心课和面向AI各垂直领域应用课程,打造AI+课程体系,创新引领课程教学改革。

拟面向全校遴选35门左右课程开展建设。

③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核心课程群

对专业的6-12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体数字化建设,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数字化探索和实践,对标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构建专业能力图谱、知识图谱和素质图谱等。

拟面向全校遴选2个专业开展试点建设。

2建设要求

各类课程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有效运用于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辅助等各个教学环节,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新方法,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个性化学习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及学习表现,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与教案、自适应的学习路径,提供更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②智能辅助教学工具

引入智能助教、“数字人”、虚拟导师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智能推荐相应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③多元化教学资源

整合包括微课、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文献资料等富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④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

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时空灵活的虚拟授课空间和实验空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配合多样化的虚拟教学道具、专业化的场景模拟能力、智能化的教学反馈,加深虚拟课堂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⑤虚拟学习社区与在线协同学习

整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社区,提供共享资源、互动讨论、协作项目等,创造更开放、强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⑥实时学情监测和分析

利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及时的学情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课堂的智慧管理和智能决策。

 2.教材

1数字教材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有效拓展教材功能和表现形态。须依托出版单位或在线教育平台自主可控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应为具有书号的正式出版物。所有数字资源按教材建设相关规定规范编修、审核与管理,确保无意识形态问题和知识产权纠纷。

(2)纸质教材

以纸质载体为主,依托出版单位出版。鼓励建设各类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所有数字资源按教材建设相关规定规范编修、审核与管理,确保无意识形态问题和知识产权纠纷。

数字教材拟遴选立项20种左右,纸质教材拟遴选立项10种左右。

立项条件

1.项目负责人应为学校在职在岗专任教师,有5年(含)以上高校教龄,政治立场坚定,学术功底扎实,学术水平高,学风严谨,原则上具有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申报课程或教材对应课程须列入最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至少完成2个完整教学周期以上的运行。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专业核心课程和面向多学院多专业开设的学科基础课。

3.课程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须为所申报课程的教学实际承担者,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

4.AI+课程优先支持已有数字资源建设基础的课程。

5.数字教材优先支持已有一定教材建设基础或有一定数字资源建设基础的课程。

6.新编纸质教材立项须有待出版完整书稿,且已与百佳出版社确定合作意向。

7.每位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项目不得超过1项,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的项目不超过2项。已承担校级课程、教材建设相关项目但未结项的,不作为负责人参与本次申报。委托建设的课程、课程群的成员不受此限制,且不占相应学院(部)项目推荐申报名额。

、工作安排

 1.项目申报

各学院(部)组织申报人填写《西南大学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申书》(附件1)。

申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核心课程群的以参建专业为单位填写意愿书,意愿书内容包括建设基础、建设内容及预期效果等。

 2.学院(部)审核推荐

1)推荐限额

每个学院(部)可向学校推荐课程基数为1。同时,学院(部)现有专业数在2个及以上(不含20232024年新增招生专业)且其中50%(含)以上的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可追加1个名额;学院(部)累计入选国家一流课程门数在1-2门可追加1个名额,3门及以上的可追加2个名额。

每个学院(部)可向学校推荐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不超过1个。

每个学院(部)可向学校推荐教材基数为1种。同时,学院(部)累计入选国家一流课程门数在1-2门可追加1个名额,3门及以上的可追加2个名额;学院(部有国家级本科“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2种的可追加1个名额,3及以上的可追加2个名额。

2)学院(部)初评

学院(部)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对所有申报人员进行师德师风审查,对申报内容的思想性和专业性进行把关。学院(部)推荐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填写西南大学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汇总表》(附件2,通过腾讯文档填写汇总表电子版,链接为:https://docs.qq.com/sheet/DZExUVHRNb3Bza1RJ?tab=BB08J2)。教材建设项目还需通过腾讯文档填写项目所有成员个人信息,链接为https://docs.qq.com/sheet/DZHJ4a0VNZ0JtQUhC?tab=BB08J2)。

 3.学院(部)提交

1)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赋能课程

请各学院(部)202547上午10:00提交相关材料。附件1、附件2签字盖章纸质版一式一份)提交至本科生院课程与教材建设科(南区行政楼211办公室)另将附件1、附件2word版及签字盖章pdf版)及其它所有附件材料打包发送至jwcjxjsk@swu.edu.cn(邮件命名方式为:xx学院(部)多元化教学资源申报材料)。

2)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核心课程群

请各学院(部)于202542日上午10:00前提交申报意愿书。意愿书(签字盖章纸质版一式一份)提交至本科生院课程与教材建设科(南区行政楼211办公室)。

3)教材

请各学院(部)于2025421上午10:00前提交相关材料。附件1、附件2签字盖章纸质版一式一份)提交至本科生院课程与教材建设科(南区行政楼211办公室)另将附件1、附件2word版及签字盖章pdf版)及其它所有附件材料打包发送至jwcjxjsk@swu.edu.cn(邮件命名方式为:xx学院(部)多元化教学资源申报材料)。

4.学校评审

学校组织专家对学院(部)推荐的项目进行评审、立项。获批立项建设“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核心课程群”的专业,所含课程不再单独立项校级“人工智能赋能课程”。

5.项目管理及经费支持

(1)课程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经费为5万/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建设经费为5万元/门;人工智能赋能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经费为50万/专业。

课程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如因特殊原因需延期的,由项目负责人向学院(部)提出书面申请,报本科生院同意后最多可延期半年。逾期未结项的课程建设项目视为放弃项目资助资格,学校后期不再提供经费支持。被取消立项资格者,三年内不得申报此类项目,同时对应减少学院(部)次年推荐名额。

学校将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4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10门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报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参评重庆市首批“人工智能+”课程立项。获批立项后,学校给予为每门课程增补1万建设经费。

(2)教材

“数字教材”立项给予2万的建设经费;完成出版流程、验收结项后,再给予5万建设经费。“纸质教材”立项给予1万的建设经费;完成出版流程、验收结项后,再给予5万建设经费。

教材建设周期为2。如因特殊原因需延期的,由主编向学院(部)提出书面申请,再报本科生院同意后可延期一年。逾期未结项的教材视为放弃出版资助资格,学校后期不再提供经费支持。被取消立项资格者,三年内不得申报此类项目,同时对应减少学院(部)次年推荐名额。

教材正式出版前,学校将对待出版书稿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审核,具体要求详询工作联系人,未经审核的教材出版后,学校不予提供后续经费支持。

学校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15种数字教材参评“重庆市2025年普通本科高校数字教材建设试点项目”立项。获批立项后,学校给予每种教材增补1万建设经费。

、工作要求

1.各学院(部)需高度重视此建设工作,认真组织、积极动员、严格把关。坚持公开公正,坚持优中选优,坚持宁缺毋滥。

2.确保项目中所有涉及的内容和资源不存在知识产权纠纷。

3.鼓励各学院(部)对项目建设提供必要支持,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其他未事宜请与本科生院课程与教材建设科联系。

联系人:杨丽媛 李运婷

联系电话:68254100

联系地址:行政楼211办公室



                                                                                         本科生院

  2025328